化学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02 10:37:57
化学的教学设计

化学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1.人体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几种含量较高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1常量元素2微量元素【讲解】氧、钙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常见的主要有铁、锌、碘、硒等。 【过渡】猜字谜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五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化学的教学设计2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板书]第二节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HCl 为例,研究存在于它们中的相互作用力。

阅读教材,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Na+

课件演示: 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离子键

1、概念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提问:定义中的静电仅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吗?离子可以无限 ……此处隐藏17591个字……p>

【方法与技巧】

一、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六个陷阱

题组一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 (×)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A (×)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20xx·新课标全国卷,9D)

题组二 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A (√)

(2)标准状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A (√)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6NA (√)(20xx·新课标全国卷,9C)

题组三 物质的微观结构

3.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

(4)18 g 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

(5)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

(6)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A (√)

题组四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的判断

4.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数目为0.3 NA (×)

(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KCl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

题组五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与“隐含反应”

5.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A (×)

(2)标准状况下,22.4 L NO2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数为NA (×)

(4)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题组六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

6.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

(2)0.1molZn与含0.1molHC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

(3)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4)1 mol 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

(6)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

【突破陷阱】

1.只给出物质的体积,而不指明物质的状态,或者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不为气体,所以求解时,一要看是否为标准状况下,不为标准状况无法直接用22.4 L·mol-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n;二要看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是否为气态,若不为气态也无法由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为命题的干扰因素迷惑学生。

2.给出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或质量,干扰学生正确判断,误以为无法求解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实质上,此时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无关。

3.此类题型要求同学们对物质的微观构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关粒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离子数、电荷数、化学键之间的关系。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等双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质。

4.突破此类题目的陷阱,关键在于审题:

(1)是否有弱离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

(3)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

5.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一些“隐含的可逆反应反应”,如:

(1)2SO2+O2催化剂△2SO3 2NO2??N2O4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目的判断是一类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关键是: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如①Cl2和Fe、Cu等反应,Cl2只做氧化剂,而Cl2和NaOH反应,Cl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②Na2O2与CO2或H2O反应,Na2O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而Na2O2与SO2反应,Na2O2只做氧化剂。

(2)量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Fe和HNO3反应,Fe不足,生成Fe3+,Fe过量,生成Fe2+。

(3)氧化剂或还原剂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Cu和Cl2反应生成CuCl2,而Cu和S反应生成Cu2S。

(4)注意氧化还原的顺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题(5)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大于NA。

〖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化学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