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03-02 10:38:2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九篇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九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课文理解:

课文写了旧社会农村的一个穷苦的孩子以挖野菜为乐,表达了对荠菜的特殊

感情,含蓄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的孩子对自由的向往,也从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课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接着写“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具体记叙了“我”因饥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遭到财主家的人凶狠地追赶的事,既反映了旧社会财主欺压穷苦人家孩子的罪恶,也是“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课文最后写出春天带给“我”的希望。文中“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重点:

1、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当段落由多个自然段组成时,经常

用到自然段段意归并法。阅读时,先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接着联系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哪几个自然段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取主去次,归纳出完整的段落大意。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二段(第2、3自然段)段意的概括(详见课本第六单元单元学习提示)。“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的难点在于对各自然段的段意根据主次关系进行取舍。在概括时应反复阅读体味才能确定,有时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完整的事,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如课文第3大段(第4---8自然段),在对各自然段段意串连起来时,对语句进行加工,使之完整通顺。这段段落大意可这样概括:“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广阔的田野上。

2、课文第9自然段“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蓝天上白色的云朵”,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读这段话,要这样去理解:1、劳苦的人家辛勤劳动了一年,秋天收起来的粮食大多被财主剥削去了,家里一点粮食,不够一家人生活,冬天只得挨饿。2、穷人盼望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一到,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可以挖野菜来充饥。3、“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多好吃了”。这样的食物只有穷人孩子才感到好吃,因为它比挨饿好受多了,所以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4、为什么“挖野菜时会有那种坦然的心情”,而且感到是一种享受呢?这更是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反映。因为如今去挖荠菜时,可无忧无虑,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看天空的小鸟、树上的杏花、天上的白云。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在

那个社会里,要是妈妈知道这件事,怎么会不哀愁呢?因为担忧自己的孩子遭到财主毒打,担忧财主会借此向父母敲诈、逼债。我怎么忍心看着妈妈再苦上加愁呢?孩子怕失去相依为命的父母,所以说“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四、参考资料:

荠菜,一种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有缺口,花白色,嫩叶可以吃。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

1、感情朗读,初步感受三峡的自然风光,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积累语言。

设计指导思想:主体、开放、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前准备:

音乐渲染气氛。播放《三峡,我的家乡》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快乐地读课题。(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欢快的歌曲,《三峡,我的家乡》,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课文。

2、了解课题。

(1)猜一猜:你知道三峡在哪儿吗?三峡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2)出示示意图,知道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来历。

长江三峡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所以称它为三峡。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设计意图:加强语文学科与音乐、常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通读

假如,让你搭上作者的船去游览长江三峡 ……此处隐藏6918个字……”,“能”做很多事。根据课文,观看课件,联系生活:①说一说“地球爷爷的手能……”

②有表情读好这句话,读出自豪高兴的语气。

6、地球爷爷真厉害,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心引力吗?

老师演示磁铁和曲别针的实验

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吸铁石把曲别针吸过来的力就叫引力,地球爷爷一样有这样的引力,不过要比磁铁的引力大得多。

7、列举有地心引力的现象,教师演示纸飞机现象,总结地心引力现象。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地心引力的现象。

能不能把第十自然段读好?再读课文。指名读。地球爷爷的年纪很大,指导读慢,“很大很大”读好,教师范读,学生再读,指名读。

补充句子的练习:

地球爷爷的手能让( ),能让( ),能让( )

8、师读最后一段,学生读。

说话练习:老师刚讲完课,( )。

四、情境小结,拓展阅读。

听了地球爷爷的话,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课件播放相关画面)——340年前的一天,有一个人在果树下休息。忽然,“扑通”一声,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这个现象很平常啊,却引起了这个人的思考,后来他成了一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他是谁——(牛顿。)一只苹果给牛顿带来了什么呢?大家课后可以问问家长、查查资料、看看书,下次我们再来讲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矗立建设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关爱的意识。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小时候非常喜欢听一首歌,每次听到它,都会禁不住流下眼泪,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听听吗?

2.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师生共同欣赏。

3.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把最想说的话跟大家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勾画出生字词,认真读一读。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4.提问;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学生可能对文中四处比喻句蕴含的意义认识不深,教师可相机指导。

板书:

清凉的风 冬天的火

遮雨的伞 明静的河

“遮”是翘舌音,“病”是后鼻音,“汗”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

(三)自主学习,细读课文

1.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2.勾画出有关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妈妈为我做的几件事,在读中展开联想,想象母亲关爱我的动人情景;在读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这是一首诗歌。全诗共4小节。前3小节从炎热的夏夜妈妈为“我”扇扇子,凉凉的雨天妈妈为“我”撑伞,生病的日子,妈妈抱“我”看病三方面,具体讲了妈妈对“我”的爱。第4小节通过“三八”妇女节“我”为妈妈献花和“我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长大”,说明懂得了回报母亲。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重点引导分析记以下几个字。

透:里面是“秀”,外面是“辶”。

热:右上是“丸”,不是“九”。

病:里面“丙”,不是“两”。

2?写字教学。

透:先内后外,第六笔是“横折折折钩”。

摸: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是“捺”,不能写成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妈妈的爱》。

  (二)小组合作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些什么?向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2.同学间谈一谈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

3.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4.教师巡回指导

(三)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2.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为什么说“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2)抓“很热很热”、“湿透”这两个词与“清凉”对比,体会母亲的辛劳和对我的关爱。

(3)出示图:看图理解“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4)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可通过“湿透”与“清凉”、“很凉很凉的雨天”“雨水打在妈妈的身上”与“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等词句的对比,来体会“妈妈的爱”。

3.理解“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1)指读这一部分。

(2)理解词语:很凉很凉 遮 打。

(3)结合画面谈“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4)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妈妈的爱”。

(5)有感情地读这部分。

4.理解“妈妈的爱是冬天的火”。

5.理解“妈妈的爱是明静的河”。

(四)总结全文

1.联系实际,谈谈妈妈对你的爱。

学生自由谈(生活中、学习上)。

2.此时,自己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妈妈,我爱你)

(五)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放录音、学生齐唱歌曲。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