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五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神奇的科技世界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对文章的略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智能小猴玩具,指名上台玩一玩。通过玩耍,感受智能小狗的聪明灵活,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
机器猴是多么有趣啊!机器人会有多么能干呢?你想知道吗?那就请自己读一读课文。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读: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赶快读读吧!
2、同桌互读:
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3、默读课文:
⑴ 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
⑵ 在课文中找出指定的词语并想办法用相近或相反的词来代替。
4、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你能用比较简短的几句话来说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因为( ),所以需要机器人( );因为( ),所以又想让果园机器人( )。
5、反馈:
指名说,注意引导学生把内容说清楚完整。
板书:
聪明能干 自己充电
6、课文中的机器人哪些地方有趣?找到有关的句子勾出来,再反复地读几遍。
7、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有趣。
2、展示:
学生读课文中有趣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四、综合拓展
1、交流:
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了,机器人除了为果农采摘果子外,你还想让它们干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⑴ 小组交流。
⑵ 班级交流。
2、总结:
机器人的能干令人赞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令人赞叹,勤劳智慧勇于创造的人类更令人称赞!
五、小练笔
让我们展开想象,想一想将来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它有哪些本领,先说给爸爸妈妈听,再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聪明能干──果园机器人──自己充电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它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作为史家之绝唱,其记叙事实、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的功力是值得每一个师法和玩味的。《陈涉世家》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向我们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画面。作品不仅有起义发起的经过的叙述,更有起义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起义前途的规划,使人读后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整个起义发起的过程中,两位领导人物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个性,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把每一个阅读者带入当时的情境,去感受当时的危机、奋起与风云变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总以文章的情节为基础和依托,了解梗概,描述个中场景、人物和细节,表达出自己的爱憎感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
阅读原始典籍,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树立学生的唯物历史观,学会客观地看待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并从中生发对历史发展的思考与感悟。
2.紧扣线索、集中叙事的记叙方式
本文以陈胜、吴广两个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串起大泽乡起义的全部过程,在其中还插入了两个人物对当时形势以及起义前景的分析。文章不蔓不枝,情节集中,行文清晰明了。
3.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章的核心人物是陈胜,作品用他少年时不同于凡人的鸿鹄壮志来铺垫壮年的惊天动地的壮举,用共举大事的吴广来衬托他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和善于谋断的领袖才干。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体会《史记》高超的写人技巧。
4.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
1.多样化的诵读
文言文要加强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但是对诵读的理解不能过于偏颇和狭窄,而应该通过不同方式来呈现。有对全文的全面朗读,有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朗读,有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品读,有拈连相关内容的联读,甚至还可以有以文言原文为表述形式的表演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不同目标。
2.比较与辨析
本文文言词语朴拙,许多词语字形虽同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表达的意义大不相同,尤其是与现今的意义往往相去甚远,教学中通过对具体语言环境的把握来捕捉这些词语的意义差别,辨析汉语在古今发展历程中词义发生的变迁。
3.思考和感悟
西人有云读史使人明智(培根语);国人又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陈胜吴广的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在社会价值观念上实现的突破是极具颠覆性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阅读本文,可依据历史背景,思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可结合作品描述,感受主人公的个性和灵魂;可透析叙事语言,琢磨《史记》特有的史家手笔
教学过程
一、在追忆中复现
以俗语引出古今中外反抗压迫的例子,导入陈胜吴广起义一事,并借助学生印象简单回忆这一历史事件的概貌,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二、在合作中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铺垫
三、在审读中 ……此处隐藏5896个字……名认读词语,说说“童年、父亲”的意思。
3、小结
四、导练第6题
1、自由读儿歌,想,这首儿歌讲了什么?
2、指名读后回答
3、再读儿歌,同桌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爱小鸟和树木?
指名回答,教育学生热爱庄稼,热爱小鸟,热爱大自然。
4、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5、抄写儿歌
抄时注意:格式要正确,一句一行,抄成4行,每一行开头空
两行,别忘了抄逗号和句号。
五、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上的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的:
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回 答 评 论
爱因斯坦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 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
生无所息。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