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课题名称
翠鸟
科 目
小学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1. 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有较强烈的表现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同时,学生对趣味性、生活化、直观形象的图文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2. 学生能根据工具书、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翠鸟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利用网络媒体查找有关翠鸟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词句体会翠鸟的特点。
2. 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三、知识与技能
1. 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积累好词好句;
2. 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资料。
2.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
3. 教师自画翠鸟图片。
4.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翠鸟》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激趣导入,认识翠鸟
1. 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说说喜欢什么鸟?
2.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板书课题,一起亲切地叫它的名字。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 多媒体课件播放“翠鸟”图片,分组交流课前通过网络收集到的有关翠鸟的一些资料。
教学活动2
(二)自主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2.你们提的问题在课文找到答案吗?谁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教学活动3
(三)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图,想象翠鸟的样子,读后反馈。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用双横线画出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3)、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
(4)、哪几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集体评议。
(5)、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出示图片,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
(6)、个别学生上台介绍翠鸟样子。集体评议。
2.学习课文第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课件,学生边看图编自由读课文第2、3段。用△找出表示翠鸟动作的词,用横线划出表现它动作敏捷的句子,体会翠鸟活动特点,看看该怎么读,能它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3)、同桌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4)、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3.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2)、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那么机灵,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课文中的小朋友也想吗?后来他们为什么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希望翠鸟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3)、教师小结: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不但喜爱鸟,更要保护鸟,因为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教学活动4
(四)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谈谈学了本课有何收获?
(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边说边课件出示)
(3)、我们一定要保护鸟类,因为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说说你们准备怎样保护鸟类?
教学活动5
(五)布置作业:
搜集各种各样鸟类的资料,以“我最喜欢的鸟”为题,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所熟悉的鸟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此处隐藏4498个字……
第3、4、5三个自然段中许多内容一样,因此读的语气完全一样。
第一步:
指读第4段、第5段,有几句话?每句分别讲什么?
第二步:
圈出老黄牛、燕子的尾巴怎么动、有什么用的词语。
板书:甩 赶 蝇子 摆 掌握 方向
第三步:
看灯片
⑴ 老黄牛怎么在树下吃草?
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⑵ 燕子怎么在空中飞来飞去?
燕子( )着尾巴在( )( )飞来飞去。
燕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5、根据上面的内容填空:
小壁虎向( )借尾巴,( )要用尾巴( ),所以没借到。
6、指导分角色朗读3、4、5段。
三、读讲第6、7段
1、指读6、7段,思考:
⑴ 小壁虎开始为什么难过?
⑵ 后来怎么又高兴起来呢?
2、读后交流。
3、导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小壁虎借尾巴
断 小鱼图 摇 拨水
老黄牛图 甩 赶蝇子
长 燕子图 摆 掌握方向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