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读书笔记

时间:2025-11-16 16:35:23
《窦娥冤》读书笔记(通用8篇)

《窦娥冤》读书笔记(通用8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窦娥冤》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窦娥冤》读书笔记 篇1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继承于古罗马,在古罗马灭亡后,主要戏剧形式为宗教戏剧,至文艺复兴时期文人戏剧始又复兴,莎士比亚及洛佩·德维·加是其优秀代表。关汉卿生活于十三世纪,对应于欧洲是中世纪,宗教剧时期,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前辈了。

一、戏剧结构

《窦娥冤》是单线结构,以蔡婆婆及窦娥命运为主线,这比起莎士比亚经常采用的多线结构似显单调,但与古希腊大部分戏剧是一致的。不过在古罗马时期,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就创造性的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

从戏剧语言形式上来说,《窦娥冤》的人物对白采用的是唱词与念白混合的形式,二者转换自如,尤其在迅速多次转换时可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蔡婆婆说亲一段,刑讯窦娥一段,以及斩窦娥一段。古希腊戏剧最初完全是歌队合唱的形式,后来逐渐增加演员,于是歌队合唱的部分分为进唱歌,场间歌,退唱歌,与表演的部分基本是割裂的,但个别戏剧中,如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安排了一段歌队与剧中人物的对唱。而起源于十七世纪佛罗伦萨的歌剧则几乎所有的对白,独白均采用歌唱的方式。

二、戏剧语言

与《西厢记》相比而言,《窦娥冤》明显具有俗语化,大众化的特点,百姓听来毫不费力。而《西厢记》则明显是文人戏,措辞遣句典故颇多,显然是面向文人阶层的作品。

在人物出场时,《窦娥冤》体现出了高度面向观众的特点,如蔡婆婆说“老身蔡婆婆是也”,窦天章说“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这实际上表明了戏剧的结构不是封闭的,在开头部分戏中人是明确了自己在演戏,故而向观众表明自己的身份。而古希腊戏剧,古罗马戏剧基本都是封闭的,自成一个体系,剧中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不会与观众的世界发生交集,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现代的电影都是这样的结构。但在古罗马戏剧《阿卡奈人》中有演员与台下观众插科打诨的段子,这时由喜剧自由的表现形式所允许的。

在楔子部分,我认为关汉卿对端云(窦娥)的描写是不够充分的:面对将自己卖与他人的父亲,端云只是哭了句“爹爹,你直下地撇了我孩儿去也!”,这显然没有充分的表现出窦娥心中的悲苦,对爹爹的依赖,我认为这是女性歧视造成的作者偏见引起的刻画不足。

在楔子中,端云尚小,而至第一折,端云已然二十,改名窦娥。所以可以看出《窦娥冤》对时间跨度是没有限制的。不论是古希腊戏剧,古罗马戏剧,莎士比亚都对作品的时间跨度没有限制,但到了西方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的提出便将戏剧的时间限制在一日之内,这既规范了戏剧形式,又限制了戏剧的创作。相比之下,中国的戏剧创作对时间跨度实施中没有约束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蔡婆婆放债给窦天章,窦天章还不起债,她便着人去说要端云做童养媳,窦天章为自家功名无甚推辞便答应了。这样流畅的交易过程实际上反映出当时人口买卖与女性歧视是极为严重的,是社会普遍的风气,以至于二人见怪不怪,颇为自然。台湾当代作家黄春明的《苹果的滋味中》,当阿珠闻知打工的父亲阿发出了车祸,她想到的便是母亲会卖了她做别人的养女,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台湾贩卖人口的现实与人性的扭曲。

蔡婆婆初遇张驴儿父子便道出她有个寡媳,二人相依为命。如此管不住自己的嘴,难怪张驴儿父子会起邪心。而到了家中,对媳妇儿说起时,她竟然道“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这种嘴脸令人鄙夷。

在郊外蔡婆婆若不敷衍张驴儿父子,自家性命不保,故而可以理解,可是到了城中她不想法儿去报官,反而将贼人引入家门,真欲将婆媳二人同嫁给张驴儿父子,实在昏聩之至。窦娥劝婆婆本身再嫁不妥,再者年事已高,不可如此行事。从现代的眼光看,再嫁并非不光彩,年事已高也不是问题,但是嫁给张驴儿这种无赖流氓如何使得?如此观之,蔡婆婆仍是个昏聩之辈。

当蔡婆婆看到窦娥不愿嫁与张驴儿时,她竟然先邀父子二人住下,说要慢慢劝化儿媳,这等引狼入室,不顾声名,构陷儿媳之举如何做得出啊!蔡婆婆实在该死。可惜我窦娥竟为你这等人送了命!

在蔡婆婆病中,蔡婆婆与张驴儿父亲推让肚儿汤一段卿卿我我,犹如恋人,二人六十以上,关系又不正当,实在不堪。关汉卿借此细节将二人的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好手笔。

窦娥从七岁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二十岁守寡。闻得婆婆欲再嫁,她是从封建伦理观念以及年纪的角度去劝婆婆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

当张驴儿涎皮赖脸,说些挑拨性的话语时,窦娥先是不理,既而见张驴儿拉拉扯扯,便推跌张驴儿而去,可见窦娥一身正气,洁身自好。

当张驴儿误毒死父亲,欲嫁祸窦娥,威逼窦娥成亲时,窦娥说的不愿想从的原因是“我一马难将两鞍鞴”,即窦娥只是不愿意背上再嫁的名声。这实际上又体现出了时代的局限性。

窦娥抱着官府会为自己伸冤的想法,选择了“官了”。到了官府,张驴儿拿住蔡婆婆留住他父子二人的事实,声称蔡婆婆是他后母,窦娥药死了他爹。窦娥说张驴儿父亲并非婆婆的接脚,又辩解一番。太守听了,考虑到张家父子住在蔡婆婆家的事实,便认为窦娥所言不实,令人严刑拷打。窦娥铮铮铁骨,血肉横飞,也不愿屈打成招。可是当听到太守要打婆婆,窦娥便屈认“药死了公公”。窦娥为了婆婆免受皮手之苦,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孝顺令人动容,(岂有看着婆婆活活被打死的道理呢?哪怕是个不明事理,昏聩不堪的婆婆),这种铁骨令人敬佩,这种牺牲令人扼腕。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悲剧?有婆婆的昏聩,有张驴儿的歹毒,也有太守的轻信与草率,还有不求实证,只管严刑拷打的破案手段。我认为太守相信张驴儿而不信窦娥,不仅是因为蔡婆婆的不检点(留住张氏父子),更是因为太守出于性别歧视,对窦娥犯罪的先验逻辑。放在更普遍的背景下看,太守出场时说“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这是关汉卿对当时吏治的极大讽刺,中国又有句古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对政府机构的真实揭露。

窦娥上法场前,在“滚绣球”一曲中,她把自己的悲剧归因为天地不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实际上是窦娥对自身悲剧的认识过于浅薄与迷信之处,她没有看到真正的悲剧来源,只是推给了天地不仁,“没时没运”。到了此时,窦娥仍心中挂念着婆婆,请刽子手带她从后街走,防止遇见了婆婆,让婆婆伤心欲绝,这种体贴实在令人动容。而此处细节描写与前面喝汤时推让的细节都表明了关汉卿对细节炉火纯青,恰到好处的运用。

张驴儿是个极端歹毒,情感泯灭的禽兽。在郊外吓走赛卢医后,闻得蔡婆婆 ……此处隐藏5470个字……的《窦娥冤》一样。撇开《窦娥冤》来看关汉卿,印象中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这些被烙在记忆中奉献给了应试教育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反之,撇开关汉卿来看《窦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却终究不能从脑海里找到它的出处。直到今天,才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实早年在书中学到这个剧目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充满了好奇,却直到今天才寻得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窦娥冤》除了是一部相当出色地戏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小说。我想这样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畅宛如一气呵成,情结细腻生动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大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加之神话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进现实,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戏曲本身的观赏性。至此,我算是真正知道了这个千古奇冤的案子究竟是怎样的。

《窦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个英灵着的角色,在向人们诉说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情况,也可以说,《窦娥冤》就是长久以来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缩影。人们在对现实社会无力回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戏曲这一出口,元曲的行调格式并不是规范的戏曲格式,不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亦或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那样将每一个人物刻画殆尽,每一出场顺序,每一段独白、独白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元杂曲则更加注重生活化,也许并没有想过要将这样的戏剧搬上像《贵妃醉酒》那样的舞台,只是用来聊以慰藉生活在苦痛中的大众罢了。某种意义上来说,《窦娥冤》实则是把人们的苦痛与愿望以曲目的形式唱给大家听。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关汉卿生前并没有什么功成名就,写的东西也不受人们待见,这种被许多人视作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摒弃了。终于有一天,当人们生活水生火热之时,才发觉之前的歌功颂德是多么的愚昧,于是又将那些在某一个时间里被自己丢掉的东西拿回来重新审视。毫无疑问,好的作品是需要历史来沉淀的,且这种沉淀是建立在人民的认知上的。

  《窦娥冤》读书笔记 篇7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

  《窦娥冤》读书笔记 篇8

真正善良、淳朴之人,必然是对别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宁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难和非人的折磨也不愿别人因为自己而受一点点累、吃一点点亏。

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对任何一种统治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无赖流氓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什么时候合流、什么时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决条件的。大凡一个朝代越是到统治的中晚期,这些势力联合起来对底层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杀戮的趋势就越明显。

窦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现实的黑暗与不公,21世纪的读者却不能没有一点哲学的、历史的常识窦娥冤读后感窦娥冤读后感。兼济天下对绝大多数小知识分子而言当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却是他们必须领悟、掌握的生存策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今东西,概莫能外。不要奢望公平,公平需要自己去争取;不要相信仁义,仁义取决于人,但现实中不仁不义、难仁难义的人那么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百姓是愚顽鲁钝的,强权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愿景,更有赖于高明的智慧才能实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担荷人类苦难”?别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稣基督、佛陀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你还是先掂掂自己的斤两吧!

社会当然在发展,也会进步。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牺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却死得不仁不义、不明不白的糊涂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可以围观,你可以装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死的伟大,布鲁诺、谭嗣同、遇罗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生活就是修行,至于能修成什么果,全在于自家的修持和缘法。善哉!

《《窦娥冤》读书笔记(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